央廣網北京12月28日消息(記者馬闖)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臨近年末,各大銀行都處在重要的資金考核點,所以理財產品的收益率都有提高,這兩天餘額寶的收益率也從5%提高到6%。
  今年理財方式有了一個新的亮點是互聯網金融。即將過去的2013年被稱為是互聯網金融的爆發元年,互聯網金融平臺爭奪客戶相當激烈,紛紛都高調打出廣告,以高收益率的短期現金管理產品來吸引大家。但是這麼高的收益率,客戶能達到最後預期嗎?高收益率的背後有沒有隱憂和風險?
  昨天(27日)上午,北京的張小姐開車來到一家銀行,在與工作人員交談了半個小時候後,她決定購買一款收益率在6%的理財產品;在一街之隔的某住宅小區內,在媒體工作的盛先生剛剛起床,他打開電腦查看自己前天搶購的一款互聯網理財產品,屏幕中顯示的8%的收益與商家此前宣傳的一樣,他對自己的第一次出手感到滿意。
  無論是線上線下,不少人都希望借年末水漲船高的理財產品收益率小賺一筆。據一家網站的統計,12月21日到23日,北京地區共有85款人民幣理財產品預售,39款產品的預期收益率超6%。部分產品甚至高達7.5%。而在網上,網易理財更是在12月25日當天推出一款加上5%補貼後,收益率超11%的添金計劃,絕對配得上年度網絡熱語——“我和我的小伙伴們都驚獃了”。
  不僅如此,相對於傳統渠道,網易、百度等推出的理財產品入手門檻低,百度百發等更是打出1元即可參與的口號。對於如此的高收益率、低門檻,財經評論員葉檀認為,年末銀行收益率不斷上升,必然帶動互聯網金融人氣的提升,但需要認清的是,部分網絡理財產品推出高收益率只是在短期內、讓小部分人嘗到甜頭,目的是引起人們的註意。
  葉檀:互聯網金融到了年底它就更加熱鬧了,主要是因為年底的資金比較緊張,很多的資金融資需要通過互聯網的渠道,互聯網它現在是分成兩塊,第一塊其實是我們所說的通道業務,它提供的還是比較傳統的產品。第二塊是互聯網自己的創新,但是互聯網現在所謂的創新也就是有一些隱性的補貼來進行創新,但是事實上是在打擦邊球,其實這並不是互聯網的什麼優勢,只不過現在搶奪市場然後進行一些補貼而已,為了提升自己產品的信譽,打掉牙齒往肚子里咽,然後把其他的盈利的部分的資金拿出來來補貼互聯網金融的收益這一塊。但是這樣做其實是不長久,其實國外也這麼做過,也是一開始進行補貼,但是,靠補貼肯定是不行的,不是長遠之計。其實從說到底是信用和風險的定價,如果這兩塊做不好的話,不管是用互聯網,還是傳統的門店都做不好,它的核心其實是不會變。
  以最火爆的網易添金計劃理財業務為例,該理財產品採用限售的方式,每個用戶購買金額最多2萬元可享受補貼,2萬元以上部分不享受補貼,同時,該產品合計發售只有5億。不少人對於沒能搶到網易添金計劃和百度百發而遺憾,但也有樂觀的人認為,互聯網金融大戰才剛剛開始,後邊仍會好戲連臺。
  從餘額寶的5%、百發的8%,再到網易的11%,互聯網金融的高收益率能夠一路高歌嗎?普益財富研究員吳濘江指出,百度、網易等都是才開始搭建互聯網理財平臺,補貼客戶的方法只是他們打開市場的營銷手段,不具有長期可持續性。葉檀認為,如果互聯網金融想健康發展,重點是利用自身的通道優勢,而不是一味的用存在風險的高收益率來賺眼球。
  葉檀:如果說未來的互聯網金融真的要做好的話,第一是充分利用好自己的通道業務,因為它的業務更快,贖回更加方便。第二是互聯網金融最重要的是要補金融產品這一課,因為這還是一個蠻專業的領域。第三個是互聯網金融,它現在之所以有優勢除了它的通道快之外還因為它有大數據分析,它的信用控制比傳統的銀行比傳統的金融機構要好,所以它必須要牢牢抓住大數數據和信用控制這一塊,如果這一塊它上升,用高收益率來吸引別人的話,其實跟傳統金融就是一丘之貉了。
  其實現在互聯網金融可能還處在平臺搭建期,有種“賠本賺吆喝”的架勢。但不能否認,隨著互聯網巨頭和基金公司結對子,方便快捷、容易操作的理財方式,會有越來越多的客戶願意把銀行賬戶里的閑置資金和活期存款,搬運到互聯網金融賬戶內。面對如此高的收益率,作為金融產品最重要的安全和穩妥,能保證嗎?
  雖然各個互聯網巨頭推出的產品收益率都看上去很美,但仍需註意其存在的風險。打開網易理財的頁面,裡面兩款理財產品,一款的七日年化收益率為6.5%,一款的預期年化收益率是6%。兩個數字都在屏幕中央,很是顯眼,但客服人員告訴記者,只有點進去在下麵的細則中才能看到具體內容,其中一款是貨幣基金產品,存在出現負收益情況的可能性,另一款只保證在前三年有較低的收益。
  客服:前三個年度有一個保證利率,保證利率是不低於2.5%,超過保證利率以外的投資收益是不確定的。現在它公佈的一個結算利率摺合成年利率是6%。
  與網易相似,在幾乎所有的理財產品網絡宣傳中,年化收益率都被放置在了最醒目的位置。突出年化收益率,另一方面卻將是否保本保息、風險等信息則被放置在並不算顯眼的地方。根據法制晚報此前的統計,截止到2013年7月底的理財產品,有近百款理財產品均未實現預期最高年化收益率。清華大學教授李稻葵提醒投資者:理財產品並非完全不會違約。
  李稻葵:還是要謹慎為好,不要有的就是這些理財產品都永遠不會違約,違約的風險始終存在。
  所以說,大家在買理財產品的時候,無論線上還是線下,別光圖收益率高,也一定咱們要看清楚,是不是保本、保不保利息還有產品銷售方面的口碑怎麼樣,綜合比較一下再來決定。畢竟任何的理財都是有風險的,別被廣告和概念忽悠了。  (原標題:年底理財產品提高收益率 為搶市場“賠本賺吆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cvhwffnda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